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然而,歷經歲月的洗禮,許多文物的成分與結構發生了變化,其鑒定與保護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便攜式紅外光譜儀憑借其特殊的優勢,為文物鑒定領域帶來了新的突破。
一、原理與優勢
便攜式紅外光譜儀基于分子振動對中紅外光譜的吸收原理,能夠快速、無損地獲取文物表面材料的成分信息。它具有高分辨率、體積小、重量輕、速度快等特點,可適應不同文物表面狀態,通過選擇合適的探頭,如漫反射探頭和衰減全反射(ATR)探頭,獲取紅外反射譜,從而分析有機物和部分無機物成分。相較于傳統的臺式紅外光譜儀,無需對文物進行取樣,避免了對文物的破壞,且能隨時隨地進行現場分析,極大地提高了文物鑒定的效率。

二、在文物鑒定中的應用案例
1、顏料成分分析
在天花彩畫顏料的分析中,便攜式紅外光譜儀發揮了重要作用。紙本天花表面的藍綠色顏料,通過使用漫反射探頭進行分析,發現藍色顏料的紅外光譜在2100cm?¹附近出現金屬絡合物中氰基C=N的特征伸縮振動峰,與普魯士藍的標準譜一致。普魯士藍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藍色顏料,這一發現不僅確定了顏料的種類,還為研究東華門天花的時代背景提供了重要線索。
2、修復材料鑒定
對于木雕金漆彩繪觀音坐像,光譜儀同樣展現出了其特殊的優勢。在紫外光下觀察佛像表面時,發現部分位置出現熒光現象,推測可能在以前的修復工作中使用了其他保護材料。使用便攜式紅外光譜儀的漫反射探頭對出現熒光的位置進行分析,與佛像其他位置的光譜進行對比,發現在觀音像正面的A和B金漆處產生熒光現象,而C處未發現。對比A和C點的紅外光譜圖,在A點發現1736cm?¹和1463cm?¹處的兩個特征峰,其中1736cm?¹處為脂肪酸酯中C=O的伸縮振動峰,推測A處金漆修復中可能使用了傳統膠結材料桐油。
3、漆器成分檢測
文保科技部漆器修復室存的一塊雕漆板也通過便攜式紅外光譜儀進行了分析。使用ATR探頭采集雕漆板與三塊標準樣品(熟桐油、嵐皋大漆及嵐皋大漆調和桐油)的表面紅外光譜進行比對。結果表明,雕漆板與嵐皋大漆調和桐油標準樣品在1736cm?¹處出現桐油中酯羰基C=O的伸縮振動吸收峰,而嵐皋大漆標準樣品中未發現該峰。這表明雕漆板表面的大漆中調和有不飽和脂肪酸酯類物質,推測雕漆板中可能使用桐油作為調和材料與朱砂混合于大漆中,即“剔紅”。
三、在文物鑒定中的意義
便攜式紅外光譜儀的出現,為文物鑒定提供了一種高效、無損的分析手段。它能夠迅速獲取文物表面材料的成分信息,對于部分藍、綠色礦物顏料種類的辨別,紅外光譜技術可以提供分子結構信息,從而進一步確定其種類。漆器在中國工藝美術具有重要地位,由于漆膜具有很強的耐溶劑性和耐腐蝕性,紅外光譜技術是對其進行無損分析檢測的較好選擇,還可以分析漆膜中的添加材料。
然而該光譜儀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傳統臺式紅外光譜儀相比,便攜紅外光譜儀無法進行紅外透射及掃描分析。因此在文物鑒定中,應結合無損與微損方法綜合對藝術品進行保護研究,還需要采用多手段進行綜合分析、相互驗證,從而得到較為科學和理想的效果。
便攜式紅外光譜儀的出現,為文物鑒定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它不僅能夠為文物的保護和修復提供科學依據,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和制作工藝。